在機械錶中,主發條提供動力,擺輪/擒縱裝置控制動力輸出,但是是什麼在整個機芯中承載這種動力?一組稱為運轉輪系的特定齒輪系統管理動力輸出並控制指針,雖然不同機芯之間不可互換,但其佈局通常是相同的。鐘錶中的齒輪系統往往略有不同,但在腕錶中卻是出奇地標準化,而且整體來看所用零件相同。它們由嚙合在一起的大齒輪和小齒輪組成,輪軸是支撐它們的軸,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腕錶的傳動裝置。
傳動輪系
顯示時間的腕錶需要一個主齒輪系統,但具有多種複雜功能且更微複雜的機芯則需要其他齒輪系統將所有部件連結在一起。為簡單起見,我們將重點關注在將動力從發條盒傳遞至擺輪和擒縱機構的主要部件,即傳動輪系。主發條必須非常緩慢地鬆開,否則動力儲存會很短,因此傳動輪系在傳遞動力時會加快速度,像變速器一樣。特定齒輪還需具有精確的比率,可根據擺輪的頻率 (Hz) 轉動分針、時針和秒針。這些齒輪承受來自主發條的恆定負載,因此輪軸幾乎總是連接寶石軸承以便減少摩擦和磨損。
傳動輪係
通用布局
絕大多數傳動輪系具有相同的總體佈局——一番車、二番車、三番車、四番車,最後是擒縱輪。有道理,對吧?
典型機芯的傳動輪係
一番車連接到主發條盒,棘輪允許手錶在不轉動齒輪的情況下上弦。這與連接到二番車的小齒輪嚙合,是主發條和傳動輪系之間的第一次接觸。
二番車每小時轉動一次,因此通過輪軸穿過錶盤連接到分針,它還與三番車的小齒輪嚙合。如果腕錶有中央秒針,則二個齒輪會偏離中心,以便為驅動秒針的四輪騰出空間。二番車有時被稱為中心輪,因為它通常位於中心(如果沒有中央秒針),但為簡單起見,我們將堅持使用『二番車』。更複雜的是,二番車還透過一個12:1的減速齒輪系驅動時針,也被稱為運動機件。
三番車是一個媒介,由二番車和四番車的小齒輪驅動。顧名思義,它是傳動機構的第三個齒輪。
四番車每分鐘轉動一次並驅動錶盤上的秒針,同時還與擒縱輪上的小齒輪嚙合。如果腕錶具有如Horage Tourbillon 1和Lensman 1這樣的陀飛輪裝置,四輪既可以旋轉陀飛輪籠,也可以為擺輪/擒縱裝置提供動力。時鐘的機芯通常可以取消四番車,因為它們的擒縱機構比腕錶慢,允許三番車直接連接到擒縱輪上。
陀飛輪1號的傳動輪係(中間的部分看不到)
擒縱輪是線路的終點,通過與擒縱叉嚙合產生受控的衝力,一次一個齒。這是通過擺輪(或時鐘中的鐘擺)的每次擺動發生的,並控制主發條的動力釋放。沒有它,動力會像發條玩具一樣迅速耗盡。
其它齒輪
當然,機芯中還有對其運作至關重要的其它齒輪。透過一系列從錶冠軸開始的齒輪,為現代手錶上鍊不需要用轉柄了,錶冠被拉出後還可以同時設置時間。 Adrien Philippe於1843年發明了這項功能,時至今日它仍然是鐘錶業內標準。在不需要轉柄上鍊之前,手錶是通過插入背面的單獨鑰匙來上鍊和設置時間的。離合裝置是連接在錶冠柄上的齒輪,它有兩組齒輪,當錶冠被推入時,一組與主發條上的齒輪嚙合進行上鍊,拉出時該齒輪鬆開,另一組與齒輪嚙合,齒輪轉動二輪下方的小齒輪,因此可以設置分針和時針。
無轉柄設計
模組化
複雜功能需要額外的傳動輪系來操作日曆、動力儲存指示器、計時碼錶等。為實現這一點,許多核心機芯都配備有來自Dubois-Depraz等公司的獨立模組,這些模組基本上是與基礎機芯嚙合的預製傳動輪系。由於引入了額外的模組層,將會增加機芯的厚度。
Horage的所有機芯都是模組化的,因此將複雜功能集成在機芯本身中的,可以在不需要外部模組的情況下添加或刪減複雜功能,這讓我們研發的機芯厚度能保持纖薄。例如,Supersede中的K2微型自動盤機芯擁有四項複雜功能,厚度僅為3.6毫米,這也使得錶殼厚度僅為9.85 毫米。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在防水等級達到200米的情況下。
3.6mm K2 微型自動盤
Horage機芯
如前所述,我們所有帶複雜功能的機芯都是完全集成的,無需外部模組。複雜功能也可以添加或移除,K1自動機芯和K2微型自動盤機芯都證明了這一點。例如使用相同的 K1機芯,Omnium 2具有動力儲存指示器,而Autark則同時具有大日曆和動力儲存指示器。 K1機芯有18種可配置的變化,而K2機芯透過2.9mm、3.3mm 和 3.6mm 三種不同厚度的配置可衍生出 38 種變化。未來推出的K2機芯手錶將有多種複雜功能,敬請期待!
3.6mm K2 微型自動盤 32種不同的變化
我們希望聽聽您的意見!
請在評論中就你們感興趣的話題發表意見,我們就能確保在未來的文章中盡可能地涵蓋你們想要閱讀的內容,並請與朋友或任何對製錶感興趣的人分享,讓對話延續下去。此外,請務必登錄我們的通訊(這裡),並留意新產品發表及其開發過程。也可以查看過往報導(這裡)和關於Horage的高性能製錶技術的詳細章節(這裡)。
下次見!
Erik Slaven